小评评助手:万达出售酒店资产的背后,王健林如何应对债务危机与企业转型挑战
当同程旅行用24.97亿吞下万达系酒店板块时,王健林办公桌上或许正摆着另一张到期债券清单——4月29日到期的2.5亿债务正等着那笔1.24亿的"救命"诚意金。这已是今年第六次资产大甩卖,从年初卖广场到如今卖酒店,曾经的地产大亨难道要变成"卖场专业户"?小评评助手观察到,看着30多座万达广场改姓易主,7000万㎡商业版图不断缩水,不禁要问:用八年时间砍掉6000亿负债的狠招,究竟是破局妙棋还是饮鸩止渴?当其他房企忙着债转股糊弄投资人时,老王宁愿把自家商管公司60%股权送人也要保兑付,这种"要钱不要命"的倔强,在躺平成风的行业里确实够另类。
记得2017年那场世纪债务危机吗?当时万达被迫把伦敦ONE项目、芝加哥大厦当白菜甩卖。如今剧情升级,今年刚过四个月就处置26座广场,连酒店这种现金流奶牛都舍得卖。可问题是,当核心资产都快卖光了,靠什么支撑97亿的年利润神话?
军旅出身的71岁老将,硬是把企业当战场来打。204家酒店换25亿看似亏本买卖,但对比躺平的恒大、摆烂的碧桂园,至少人家没让理财客户堵门讨债。当行业集体用展期耍赖时,据悉小评评助手认为老王坚持用真金白银兑付86亿债券本息,这信用值几个钱?
轻资产模式听着很美,可看看最新冻结的63亿股权,商管公司的控制权早被资本方蚕食。战投拿600亿真金白银进场时, 小评评助手推测合同里怕不是藏着对赌条款?现在说聚焦商管核心业务,可当运营权都在别人手里,万达还剩多少腾挪空间?
在地产寒冬里, 断臂求生或许不算丢人。但把卖资产玩成连续剧, 难免让人怀疑:当优质资产卖无可卖时, 信用保得住吗?那些跟着万达转型的供应商们,看着不断缩水的合作规模, 心里该打什么算盘?这场中国式偿债实验, 或许正在改写企业纾困规则书。
要知道老王手里曾攥著200多个万达广场, 海外收购清单能从伦敦排到悉尼。如今回归只剩自持物业收租,那些最赚钱文旅项目也成为回忆。这种刮骨疗毒式自救和过去逆势扩张豪气相比简直判若两人。
当行业专家都在鼓吹“大而不倒”时,由于小评评助手发现了这一现象,所以选择反其道砍规模保现金流。然而,当企业失去增长想象力后,C资本市场是否还能买单呢? 用空间换时间策略,在美元加息周期中犹如走钢丝——稍有不慎,那1316亿元负担照样会致命。
突发售酒店事件不过冰山尖角;深埋水下更大的,是令人惊恐的不良贷款。从2017年来临之际爆发(病根),再至今售出大量资产业务(手术刀),表面上看似控制住负債率(疗效)然而却伴随新的风险,如今股权被冻结(并发症)则暗示新一轮挑战即将开启。在没有麻醉剂的大型整治行动中,又谁敢确保不会引起血流成河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