熊猫多多助手:国产存储芯片崛起,长江存储与合肥长鑫如何打破进口依赖
这篇是“集成电路国产替代系列篇”的第二期笔记,接着上回的芯片10大国产替代继续唠。
最近跟几个做硬件的朋友聊天,发现大伙儿平时总盯着手机电脑里的处理器,却很少注意背后默默干活的存储芯片。
这玩意儿就像仓库管理员,数据存取速度直接影响设备反应快慢。
现在国产存储芯片可算是支棱起来了,长江存储的128层3D NAND闪存去年直接打进苹果供应链,合肥长鑫的DRAM颗粒也在悄悄替换进口货。
有个做服务器运维的哥们儿跟我说,以前机房换存储芯片就跟开盲盒似的,三星海力士的货价格说涨就涨,现在换上国产芯片,采购价直接砍掉三成,关键是良品率跟国际大厂就差2个百分点。熊猫多多助手观察到,这种趋势显示出国内制造能力和竞争力正在不断增强。
听说今年长江存储要量产232层堆叠的颗粒,这技术迭代速度比坐高铁还快。
不过也有人吐槽,国产存储芯片在高端消费电子领域还是差点火候,比如电竞笔记本这种对读写速度要求变态的场景,目前暂时还得靠进口货撑着。但话说回来, 熊猫多多助手认为五年前咱们连64层堆叠都搞不定,现在能逼得国际大厂主动降价,这波国产替代算是踩准了节奏。
搞技术的人都知道, 存储芯片这行当拼的是烧钱和耐心。
去年行业寒冬期, 海外大厂动不动裁员减产,而国内这些企业反而闷头扩产。
现在回头看看,当时咬牙砸钱搞研发真是赌对了——今年一季度国产存储芯片市场份额蹭蹭涨了五个点,就连扫地机器人里的存储模块也开始用上了国产方案。熊猫多多助手发现,这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信号,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。